首页 > 会员中心 > 通知公告 > 正文
《2020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Unit2:实践篇(下) 发表时间:2021-07-05 13:44:00    分享到:
7. 启动建设技术交易场所
 

技术交易场所是技术交易的重要基础载体,对于优化技术资源配置,加速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 建设上海技术交易所

2020年10月12日

上海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注册设立。

2020年10月28日

上海技术交易所开市,至年底进场科技成果5144项,拟意向挂牌转让标的交易金额超15亿元;挂牌1427项,其中155项已成交,开具交易凭证4.89亿元。

 

● 建设技术交易制度体系

围绕确权确价功能,完善信息披露、组织交易、价款结算、交易鉴证为核心的交易流程。

交易撮合机制

TD意向撮合平台、成果挂牌与推介、创新需求引导、专利分级筛选、数据报告服务等。

信息披露机制

公信力平台、交易过程公开、成果权属确认、市场价值发现、成果公开披露。

机构服务机制

专业化服务能力、结构化服务产品、多元化金融产品、服务机构准入认定、服务评价考核机制。

交易鉴证机制

规范交易流程、技术价值评估、合同履约监督、交易凭证赋能、资金结算与保障。

 

● 建设技术交易服务体系

成果端

采取成果托管的CRO式服务,联合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成果盘点、梳理、评估、交易等环节的一体化服务。

企业端

启动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个CTO社区,覆盖100多家企业;联合15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智慧交通、新药开发等一系列功能型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

资本端

联合金融机构开发融资产品“技知融”“技招贷”“技易贷”,保险产品“技术保”,筹建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交易工具创新上,突出技术交易数智化,推出数智型技术交易服务平台TECHDEAL,为用户提供线上技术交易服务工具和社群交互功能。

 

8. 布局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载体

 

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在科创策源、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产业化等加快推进布局。

浦东新区 

以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加快建设以张江为核心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提升临港自贸区新片区研发能力,布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海洋高端装备等科技创新型平台。

闵行区 

持续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聚焦“国际化网络建设”、“高校策源功能”和“军民技术双向转化”三大特色,建设科创中心成果转化承载区。

徐汇区 

聚焦生物医药领域,依托区域“大院、大所、大企、大校”优势资源,打造“区域型TTO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杨浦区 

深化“三区联动、三城融合”核心理念,在建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科创中国”试点区。

松江区 

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主力军作用,推动脑智科创基地建设,筹建灵长类脑科学与疾病模型研发中心、高水平的类脑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中心等。

宝山区 

推进南大、吴淞区域转型,聚焦生物医药与氢能两项重点产业,建设环上大科技园,支持宝武集团创新转型。

静安区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为引领,着力推进数据智能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在线新经济。

嘉定区 

聚焦校地合作、院地合作,持续放大8英寸线、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研发和转化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金山区 

推进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建设。

奉贤区 

围绕“东方美谷”美丽健康产业发展,引入国家级传染病免疫诊疗平台-中科院巴斯德所。

黄浦区 

聚焦生物医药重点产业,重点建设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打造医学转化研究试验区、国际前沿医疗先行区、医学创新发展引领区。

长宁区 

以推动“虹桥智谷”载体建设为重点,开展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场景的应用和开发。

普陀区 

建设中以(上海)创新园以及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促进创新技术、人才、资本的流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青浦区 

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与吴江、嘉善科技部门开展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虹口区 

紧抓全球双千兆第一区和打造上海5G综合应用先导示范区的机遇,扎实推进“硅巷”式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崇明区 

推进全区5G基础设施和创新应用建设,打造全球首个5G全覆盖的人居生态岛。

 

 

创新模式8

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

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上海市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018年获批建设,聚焦“国际化网络建设”、“高校策源功能”和“军民技术双向转化”三大特色,建设科创中心成果转化承载区。

创新模式9

聚焦特色领域

建立区域型TTO平台

上海徐汇依托区域“大院、大所、大企、大校”的优势资源,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打造体系完善、资源共享、运作舒畅、服务规范、绩效突出的“区域型TTO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了“1+N”体系

“1”核心运营平台

由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枫林集团联合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发起设立,配备成果转化全链条优势资源。建立了一套“成果入驻、转化评价、运营策划、产业落地”闭环式成果转化运营模式,致力于发挥硬核研发成果和商业化推广链接作用,打造区域型成果转化生态。

“N”聚焦细分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子平台

是支撑概念验证、成果熟化的硬科技实验平台。已建立5个子平台,包括上医中山免疫治疗、交大医学院医工交叉与医学人工智能、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分子功能实现、交大分子与纳米医学、华理生物制造与反应器。目前,“区域型TTO”平台聘请了交大陈亚珠院士、复旦闻玉梅院士、中科院有机所唐勇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六位学科负责人担任“首席转化官”。
9. 长三角一体化

加速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

 

根据《2020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长三角协同创新综合水平自2011年以来年均增速9.3%,在长三角区域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环境支撑五大方面取得长足发展。至2019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数从不足千次跃迁为近2万次,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幅超八成,发明专利申请量、科技论文合作量均翻了4倍多。
近三年,增长最快的二级指标集中在成果共用,其中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长三角区域专利转移数量、长三角区域合作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长三角区域合作PCT专利申请四个指标增长最快。
2020年12月,科技部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构建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主要包括:

创新模式10

上海光机所打造长三角

先进激光新技术产业集群

2013年起,上海光机所先后与江苏省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建了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共建了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上海激光所、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和上海嘉定工业区集团公司等合作单位共建了上海先进激光产业创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形成以上海光机所作为科技创新源头,以三个共建研究机构作为成果中试孵化平台,以组建公司实现产业落地的成果转化与孵化模式,加速打造长三角先进激光新技术产业集群。
10. 培育技术市场生态

持续推动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部中心)建设。探索建设开放式、平台型、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平台,有序推进技术转移领域的课程建设、案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建设。开发多层次课程体系,按照大纲要求开发初、中、高级课程教程;试点推动学历教育,依托同济大学,在经管学院2020级MBA/MPA新生中,招录15名技术转移方向的专业硕士。试点特色化培训课程,开设技术转移案例工坊,提高学员专业实操能力;开设一期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等。

建立常态化科技成果直通车路演平台 

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打造InnoExpress活动品牌,建立了每月两至三场的常态化路演机制,给予众多首次进入中国的优质海外项目展示的舞台。

 

至2020年底,已举办20场,近100个海外优质创新项目路演,涉及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智慧康养、集成电路等多个行业,覆盖19个国家和地区,系列活动线上累计观看人数已超2000人,形成人数超过700人的路演对接社群,16个项目与投资方展开对接,意向金额约4亿元。

持续组织长三角创新挑战赛平台活动 

三省一市科技主管部门联合组织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专题赛)暨第三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

 

挑战赛吸引了国内外地区广泛参与,汇聚了13个省市947家企业共计2755项有效企业技术需求,意向投入41.9亿元。至年底收集到解决方案1002项,解决对接468项,意向投入近亿元,跨区域协作解决的占比24.6%;产学研合作占比35.9%。

组织需求导向的全球技术转移大会 

2020年10月28日至30日,浦江创新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大会通过“需求侧引领、供给侧发力,服务侧助力”,搭建技术要素汇聚交流平台。线下线上共展示8000余项待解决的企业创新需求,500余项国际国内待转化成果,200余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等,3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组织20余场活动。云展平台“合作洽谈”入口,累计产生99394次意向点击。实现现场对接1000+次,达成合作意向百余项。

 

大会探索技术展示新模式,首次以“解决创新需求”为核心,面向全球寻求解决方案;首次以“开放式创新”为特色,引导大企业展示开放式创新平台、创新需求和解决方案;首次以“汇聚技术市场要素”为支撑,设置“高校成果墙”、“服务机构超市”。

特别专题 - 成果转化助力抗疫

 

2020年的新冠疫情推动了公共卫生需求释放,疫情防控加速跨界融合,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开展有关的研发与转化活动,共同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紧急应对疫情,开发检验检测产品。截止2020年底,上海共有6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获证上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核酸检测试剂获批数量为全国第一,试剂盒累计发货逾1.01亿人份,其中1219万人份出口到58个国家。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科研团队的纳米磁性载体技术,可实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高效分离、捕获与快速检测,应用于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该产品于2020年1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以专利技术评估3261万元入资上海烨映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并奖励核心技术团队50%的股份。烨映电子是微系统所科研人员创立的传感器公司,是国内首先掌握红外体温计传感器核心芯片技术的企业之一。烨映电子的单点测温传感器大量用于额温枪、耳温枪,为抗疫作出巨大贡献。

2020年2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陆续投用了首款智能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AI影像系统,在武汉等疫情核心区多家医院上线。

宝山太平货柜公司等单位研发的移动式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是国内首个符合国家海关《移动式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技术要求》,具有标准集装箱尺寸的P2+级别移动式核酸检测实验室,并部署在上海浦东机场。

布局应急攻关,药物疫苗研发。2020年上海共承担国家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项目45项,牵头9项。布局实施了3批19项市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总资助金额4250万。药物研发方面,君实生物、迈威生物和复宏汉霖3家单位的抗体药物项目获得国家支持,占全国首批应急项目的50%。

 

上海科技大学科研团队与合作者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关联盟”,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关键药物靶点——主蛋白酶(Mpro)的高分辨率三维空间结构,并综合利用3种不同的药物发现策略,找到针对新冠病毒的潜在药物。

上海君实生物医药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开发的重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于2020年6月进入I期临床试验,成为了全球首个在健康人群中开展新冠肺炎治疗性抗体药物。

保护医护人员,加强病毒防护设施改造。保护医护人员是疫情防控成功的重要保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改造,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使收治病人的医疗卫生机构满足传染病诊疗和防控要求。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研发的“防飞溅隔离装置”,显著降低手术和操作过程中的感染暴露风险,满足了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要求。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教授牵头研发的“头部防压疮保护敷贴”,获得专利授权,2020年2月首批量产产品800套。

海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研发了隔离式无线电子听诊器、医用防雾护目镜、医用口罩饮水装置、储液囊研制等9款产品。

上海国颂医疗公司等企业获得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悬挂式临床操作简易隔离装置、手术防飞溅简易隔离装置、简易手术防喷溅装置的专利技术许可。

创新模式10

上海光机所打造长三角

先进激光新技术产业集群

2013年起,上海光机所先后与江苏省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建了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共建了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上海激光所、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和上海嘉定工业区集团公司等合作单位共建了上海先进激光产业创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形成以上海光机所作为科技创新源头,以三个共建研究机构作为成果中试孵化平台,以组建公司实现产业落地的成果转化与孵化模式,加速打造长三角先进激光新技术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