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1月11日在沪召开,研究部署推进基地建设,并发布新一轮《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根据这份计划,到2017年底,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要实现经济总量3500亿元,推动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生物医药的“三个中心”,即高端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创新研发中心。
据了解,自2009年以来,上海共获国家一类新药生产批文4个、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批文30个,双双位居全国第一。过去4年,上海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顶级学术杂志及其系列期刊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占全国的1/4。
“上海新一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突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体现3个‘更加注重’;继续推动上海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创新研发中心。”从《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提出的20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13年1—11月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经济总量2067.65亿元,再到新一轮《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提出的2017年底实现产业经济总量3500亿元,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该产业必须保持两位数增长。
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上海用市场需求确定产业未来主攻方向,把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培育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拳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雄心和信心。
技术创新:进一步突出市场导向机制
根据这份计划,上海新一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体现3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产业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企业主体培育、更加注重产业创新能力。
其中,更加注重产业发展质量,将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发展,不断提高产业能级和水平;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为代表的高端产品制造,做强生物医药制造业;大力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做大医药商业;以产业融合为导向,做精服务外包业;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规模提升。更加注重企业主体培育,将引导各种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着力支持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提升;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国内外并购重组及产品国际化,培育发展一批生物医药企业集团和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更加注重产业创新能力,将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深入实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工程,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创新产品,构建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到2017年实现的3500亿元产业经济总量目标中,制造业收入1500亿元、商业销售收入1700亿元、研发服务外包收入300亿元,并将形成1家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旗舰企业;培育18个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重大产品,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全行业研发投入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为4%以上,保持产业创新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产业布局:研发、制造、物流“三业并举”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将加速从传统、低端的化学药向高端、高效的生物制药及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转型,形成制造业、商业和服务外包业“三业并举、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新一轮行动计划明确,在研发服务外包方面,重点聚焦徐汇和浦东两个区域,打造国内甚至国际的研发服务外包服务业集聚区。到2017年,浦东基地目标收入200亿元、徐汇基地100亿元。在制造业方面,推动浦东、闵行、奉贤、金山、青浦、嘉定6个基地建设,形成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化学药物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国内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基地。
到2017年,浦东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650亿元、闵行基地220亿元、奉贤基地200亿元、金山基地150亿元、嘉定基地120亿、青浦基地80亿元。在商业物流方面,聚焦浦东、黄浦和普陀3个区域,通过创新资源积聚、物流平台搭建和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生物医药商业销售企业发展。到2017年,浦东基地实现销售额800亿元、黄浦基地600亿元、普陀基地100亿元。
重点任务:六方面优先发展高端产品
为实现目标,上海确立了六大重点任务,首要的就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业,优先发展高端产品,包括生物制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同时,提升发展化学制药、继承发展现代中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步伐。
积极做大医药商业。重点推动医药流通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经营;发展大型医药零售连锁业,打造全国生物医药流通中心。
加快发展研发外包服务业。探索抗体药物合同生产的先试先行政策,重点发展先导化合物合成和筛选、药物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等研发外包服务业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外包中心。
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培育具有“资源集聚力、市场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来沪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以实施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为契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对国内外企业的并购重组,加快生产质量体系国际认证。
重点培育做大产品。实施大品种培育战略和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加大对优势产品、重点产品的二次开发;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为抓手,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加快生物制药、高端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2014-01-15 上海科技报 A1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