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打通“双链”快车道,释放创新新动能 | “创·在上海”加速科技成果“从1到10”的聚变(一) 发表时间:2023-02-15 09:56:51    分享到:

1-1.jpg

  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关键在于走好“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过去20多年里,上海一系列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通过高转项目认定、高转资金扶持、高转人才引进、高转职称评审等方式,持续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构建。

 

  2020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布新版《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法》和《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上海高转新政强调创新导向,聚焦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聚焦重大重点关键技术攻关的成果转化、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的成果转化。《2021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年度报告》展现出精准施策后的高转政策,正在加速释放创新新动能,孕育产业“核爆点”。

 

  01 筛选含有创新基因的“良种”

 

  2021年,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正在不断涌现。而在产业界,面对国际新形势,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也在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新政之下,高转项目认定凸显了创新门槛,从一大批申报项目中精心筛选出含有“原始创新”和“突破卡脖子”基因的“良种”。

 

  年度报告显示,高转项目的自主知识产权“含金量”十足。2021年认定的高转项目技术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先进水平。2021年认定的高转项目总计拥有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各类知识产权累计达1670件,平均每个项目的知识产权专利拥有量约3件。

 

  而在2022年认定的高转项目中,拥有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各类知识产权累计达2433件,较2021年又有大幅度增长。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的高转项目有386项,占全部项目的一半以上。171项为国家或市级科研计划立项项目,体现了高转项目创新水平和科技含量。

 

1-2.png

  在新政的引导下,高转项目与前端科研衔接更加紧密,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带来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占比更大、数量也不断增加。2021年认定的高转项目中,127项为国家或市级科研计划立项项目,占比22.84%,比2020年提高了6.15%;有62个项目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实施,占比11.15%,比2020年提升了2.63%。

 

  年度报告显示,约57%的项目具有国产替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潜力。上海富瀚微电子“FJ8626集成电路”项目,改变了我国视频监控设备核心芯片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上海升翕光电科技“G6.0线性蒸发源”项目,填补了国产AMOLED装备市场空白,有效解决了行业卡脖子难题;上海绿谷制药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合作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九期一”,是中国的原始创新成果……这些原始创新和突破卡脖子的科技成果转化,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一个个新赛道。

 

  02 在产业“良田”中实现高产

 

  有了“良种”,还需找到能够发挥其作用的产业“良田”。高转新政强调重点支持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国家和本市重大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形成的转化成果,支持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的成果转化。

 

  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度高转项目聚焦国家重点支持、上海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对上海加快形成和强化“3+6”产业体系,打造核心技术优势、培育新动能、发展“新赛道”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上海认定高转项目556项,2022年认定高转项目751项,累计认定项目15092项。这些项目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领域,与上海重点产业高度契合。

 

1-3.png

  2021年全面实施的高转新政更加精准施策,面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结合产业领域差异性,有针对性优化调整申报标准,特别加大了对新药、医疗器械研发、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项目的重点支持。例如,创新药物往往核心专利形成早,成果转化周期长。高转新政放宽重点行业条件限制,在支持条件方面,提出获得1类、2类新药的药品注册证书,且在新药监测期的项目,其核心技术获得发明专利的,可不受3年知识产权年限限制。2022年,上海复宏汉霖生物制药享受到放宽优惠政策,其研发并申报的项目2类新药“注射用曲妥珠单抗”顺利获得高转项目认定。

 

1-4.png

  在新政引导下,2021年新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中,共有108项直接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上海先导产业,占比19.53%;共有463项直接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生命健康、先进材料等上海重点产业,占比83.73%。

 

  在“良田”里,“良种”实现了高产。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度实现销售的高转项目有2392项,销售实现率79.63%;实现销售收入总额1613.68亿元,利润总额504.29亿元,出口总额30.72亿美元,纳税总额74.56亿元,总体转化效益良好。对比“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21年上海高转项目销售额、利润额、出口额分别达到2016年的2.08倍、3.73倍和3.48倍。

 

  03 精准持续施加政策“良肥”

 

  农业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实施高转项目的企业在发展中同样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发力和持续支持。高转新政在财政、人才等政策领域,为“良田”中的“良种”施加“良肥”。

 

  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落实成果转化财政专项资金超过110亿元,2021年度落实高转项目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共计8.75亿元,扶持资金总量比2020年提高了1.27亿元,增长16.92%,支持企业数量达到927家。在全市财政“紧平衡”的背景下,高转项目财政支持力度不降反升,体现了高转政策主动发力助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应对疫情影响,“化危为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为和担当。2022年,上海落实高转项目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超过10亿元,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自2020年11月,上海高转新政实施以来,市科委会同市财政局建设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申请平台,在市税务局和大数据中心支持下,通过数据资源共享,实现大数据比对、校验等关键功能,大大简化了企业申报材料和申报流程,大幅提升了部门审核效率,彻底打破执行了20多年的高转财政专项资金申请和审核的传统模式,3年来共落实高转项目财政资金26.35亿元。

 

  除了资金支持,高转项目还注重为企业创新人才提供支持,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重要政策举措。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上海累计实施高转项目引进人才落户超过3000人。其中,2021年上海高转项目企业通过高转人才政策成功引入人才242人,较2020年增加了64人,年度增幅为35.96%。这242位人才不仅显示出高创新能力、高发展潜力和高研发效能的“三高”特征,还洋溢着年轻的活力,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超过56%。

 

  与此同时,高转项目职称评审政策为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打通了职业发展和事业提升的顺畅通道。截至2021年,上海已累计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类中高级职称评审1万余人。2021年,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类职称评审共受理552人,评审通过444人,评审通过率80.43%。

 

  上海已经进入了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快车道、打造引领赛道风口的“核爆点”的关键时期,在高转新政中培育的高转项目如同一个个链式反应,最终将汇聚成产业能级提升的巨大推动力。


来源: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