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许多地方的科普工作者深入社区街道、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一些地方面向社区居民,开设趣味横生的科普小课堂。这些接地气的活动,打通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深受群众的欢迎。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与全体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密切相关。近现代以来的科技创新历程表明,科学普及既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加速剂”,也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的“催化剂”。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科普之翼”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近年来,我国科普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20年的10.56%提升到2022年的12.93%,科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撑。
同时也要看到,与公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科普还存在城乡、区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基层科普设施较为短缺、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创新传播方式与手段,让公众充分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
要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基层科普能力。做好基层科普工作,需要健全的体系、平台和队伍支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实施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作出全面部署,很多地方也在实践中探索基层科普的新模式。要总结这些经验,有效整合区域优质资源,在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共建共享科普平台。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既要想方设法强化专职科普队伍,也要发挥好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爱好者的作用,推动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
还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不断丰富科普形式。当前,科普正由单一的线下活动向线上线下结合、数字化智能化融合的方向发展。不少科研机构、科普达人以短视频等新渠道、新形式参与科普事业,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有助于补齐科普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进一步加大网络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丰富科普作品的形态和传播渠道,将有效帮助公众在深度体验和互动中持续提升自身科学素质。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