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科技成果转化是上海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关键环节,更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内在要求。
对标国际先进经验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生态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上海有哪些具体举措?
跟小编一起来看
↓↓↓
Unit2: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实践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制度建设是基础,创新需求是牵引,高质量成果是源泉,专业化服务是保障,专业型人才是核心。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海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
深化改革释放科研机构转化动能
2019年3月21日,上海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沪委办发〔2019〕78号),简称“科改25条”。4月25日,配套政策《关于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自主权的实施办法(试行)》(沪科规〔2019〕2号)、《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沪科规〔2019〕3号)相继出台。
“科改25条”提出了六个方面25项重要改革任务和举措。其中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改革举措包括“深化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科研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改革科技成果权益管理”,“加强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机构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
“科改25条”中涉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意见
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按照改革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落实政策。上海海事大学发布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实施细则》,明晰成果转移转化流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修订和制定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办法,明确了成果转化类型与范围、转化形式、科技人员收益奖励等内容。
需求导向激发科技企业创新活力
——创新挑战赛
引导企业开放式创新,是直接针对企业技术需求,面向社会集众智、谋良策、解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019年“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上海)暨第二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在激发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企业创新需求,链接全球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大小企业协同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12月底,已挖掘844家企业2433项需求,吸引118家服务机构,意向投入金额140.6亿元,提交方案数773项。促成381项技术需求与研发能力(科技成果)成功对接,撬动需求方意向投入金额超过22亿元。
创新挑战赛开放式创新平台
宝武集团建立“众研平台”,每年发布上百条创新难题公开“招标”。安徽省招标集团、江苏中复神鹰碳纤维等企业“有机固体废弃物绿色高效处理技术”的共性需求精准对接上海治实合金科技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江苏丹阳威尔机械有限公司提出的“焊接设备智能化升级”项目由上海核电集团及核工院联合解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人工智能辅助麻醉机器人”需求,最终由美国GTM医疗器械公司提供技术,浙江善时生物药械有限公司实现了对GTM的技术并购并负责资金支持、产品上市。
——科技创新券
是利用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团队向服务机构购买专业服务的一种政策工具,旨在释放企业需求,降低创新成本、扩大服务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券采取“企业用券、机构兑券”方式,支持企业和团队购买科技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战略规划、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资源开放等科技服务。其中,科技创新券用于“软服务”(战略规划、技术转移)试运行3年,累计发放10240万元,完成兑付8300万元,节约企业研发成本7.1亿元,带动服务机构收入增加2.7亿元,实现技术交易近18亿元,带动产业投资超过10亿元。
上海科技创新券已开放的服务目录清单
“科技牛”为上海晨凤找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持有的航天领域红外控制技术,三方成立峰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将红外线焊接设备成功实现产业化,接到市场订单1500万,红外3号机器人已完成量产,长江汽车电子、宁波均胜已采购使用。“科创帮”助力杰达齿科寻找新的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开展国内外技术分析、搜索与合作路径筛选,并精准匹配到荷兰的一个技术团队,该技术可为企业带来超过5000万元的新增营收。“湾谷知识产权”帮助北漠景观幕墙开展科技战略规划和成果需求对接,实现了玻璃幕墙的实时在线监控,销售额提升了2倍,并投资了8000万建立工厂。
转化加速发挥功能型平台集成效应
上海聚焦重大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按照“一台一策”的原则,全市已建成或培育各类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近20家,旨在链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工程化生产、创业孵化服务等创新全链条,集聚和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功能型平台助力上海科技成果转化
载体升级建设成果转化示范区
——上海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聚焦“国际化网络建设”、“高校策源功能”和“军民技术双向转化”三大特色,建设科创中心成果转化承载区,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
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区校共建成果转化功能平台,闵行区、上海交大共建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建设智能人机交互研究中心等三大机构,开展跨学科前沿创新研究,与仁济医院等建立临床联合研究中心。与上海交大、临港集团、博康控股集团合作共建的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人机协作AI实验室,共性技术与研发测试平台等三平台,打造具有闵行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构建链接全球的技术转移网络,闵行区政府、力合科创集团、临港集团共建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基地,加速全球顶尖科技成果汇聚及转化。探索“基地+基金”模式,建设辅仁医药国际生物医药转移转化平台,推动海外优质生物医药项目落地;华东师大、以色列海法大学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引导支持外资企业建立产业创新中心,建立强生创新中心、印孚瑟斯技术创新孵化器、美敦力公司全球医疗创新加速器MLAB等。
●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建设上海前瞻创新研究院,提升前瞻技术研究、军民两用关键技术攻关为核心功能,布局和遴选优质项目。多渠道筹建军民技术双向转化科创平台,与西工大合作共建创新协同中心,与哈工大合作共建创新研究院和加速器园区,与航天八院合作共建上海(航天)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中心。
——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
强化大学科技园承载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功能,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为核心,建设集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国际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硬科技”创业首选地、高活力创新示范地;拓展产业承载功能,推进环交大、华师大周边剑川路沿线及沧源科技园开放式创新创业街区建设,将传统工业园区转型为开放式创业社区。
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
目前,剑川路930号已集聚人工智能和医疗机器人产业项目,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康养产业园相继开园;紫竹研发基地二期打造122万平方米的高新技术产业社区;规划建设15.7平方公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打造37平方公里吴泾科技时尚特色小镇;与华谊、电气、仪电等国企合作,将400余万方的存量工业地块改造为成果转化基地。
区域协同打造成果转化共同体
——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加速推动
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天然市场”,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技术市场持续活跃。2019年上海技术合同输出至江浙皖5756项,合同金额204.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7%、18.6%;上海吸纳长三角技术合同3985项,合同金额91.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71.6%。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发挥功能型平台优势,科技成果资源库内汇聚国内外成果974696项(含海外专利成果29557项,长三角地区178227项)并对外开放。直接布局海外分中心10个,海外直接合作机构超过80家;长三角及其他国内区域建立渠道18个(其中长三角分中心12个),集聚国内合作机构322个,2019年促成各类技术交易15亿元。
●一批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在长三角发展活跃。茄子烩、绿丞、科创帮、迈科技等一批机构的服务覆盖常州、南通、宁波、绍兴、苏州、江阴、连云港、舟山、宁波等地区,服务长三角企业转型发展。
●科研机构拓展多种合作渠道。上海新微科技集团与蚌埠市探索“双城孵化、双城创业”新机制,选择在青浦区虹桥枢纽建立上海孵化创业基地。上海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与慈溪市科技局试行“专家服务团+签约教授”模式服务长三角区域企业创新。
——G60打造“中国创造”示范走廊
G60科创走廊示意图
由上海松江、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江苏苏州、安徽宣城、芜湖、合肥等9地组成的G60科创走廊及其沿线,集聚龙头企业845家,产值2.6万亿元,全力打造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示范走廊。依托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上海科技成果沿G60加速转化落地。
链接全球布局技术转移新渠道
上海结合自身科技资源特点,开展“双向”国际技术转移合作。
——建设多模式的“国际合作渠道”
目前已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46个国际技术转移协同渠道。
●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0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探索重资产投资、合作共建、委托运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开展跨境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技术投融资和技术先导孵化等。2019年12月在临港新片区成立全球跨境技术贸易中心,探索建立国际技术贸易便利化服务平台。
●建设全链条的“上海创新中心”。2019年12月5日,中以(上海)创新园正式开园,定位“联合创新研发+双向技术转移+创业企业孵化”,建设“上海创新中心(以色列)和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创新中心(以色列)由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和雷哈维公司联合组建,在海法、特拉维夫、贝尔谢巴三地设立办公室。
●科研机构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2019年9月26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贝尔格莱德大学IBISS研究所倡议成立泛巴尔干地区天然产物与新药发现联盟,为地区沿线国家打通了技术转移通道。
●市场化机构建立细分领域国际合作渠道。容智、科技牛、牵翼网等机构聚焦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与海外研究机构、协会组织和企业开展合作。
●科技类社团等建立特色化的国际合作渠道。上海半导体照明协会、上海增材制造协会等主要通过组织跨国专业展会等方式,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
——鼓励上海企业创新技术“走出去”
近几年,上海企业创新成果加速“走出去”步伐。
●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超级电容器技术已在保加利亚、以色列、奥地利、意大利、塞尔维亚、白俄罗斯等国落地推广。2019年,上海奥威科技在丹麦奥尔堡市建立控股公司,6月11日,搭载奥威超级电容系统的纯电动公交车在奥尔堡正式开通试运营。
●上海云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英特尔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打造新零售计划,不仅在国内率先探索无感支付,“即拿即走”智能零售模式,同时积极进军海外市场,目前已获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多个海外市场合作意向协议。
深度探寻高校成果作价投资路径
——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发展阶段
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科研人员自办企业阶段。1996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9条规定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转化方式,但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出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虑,长期以来难见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案例,而高校科研人员自主、自助创办科技公司较为常见。
●高校参与的作价投资实践阶段。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之后,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宽松政策的推动之下,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活动被广泛关注,高校逐渐扩大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践。截止2019年部分在沪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情况如下。
——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践特点
截止2019年上海理工类高校部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情况
●作价投资项目签约数量超过了60个(不完全统计),但总体上尚处于“案例展示”的动员、宣传和模式探索阶段;
●就部分签约落地项目来看,虽进展较慢,但完成出资的项目公司达到30个,占比50.85%;
●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践模式从初始工商注册投资主体来看,作价投资的类别大体可分为资产公司投资、科研人员投资、高校直接投资及高校授权投资四种类别。
——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操作难点
相比成果转让和许可,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是一个知识背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领域上涉及法律、财税、国资、工商等管理事项;从实践操作来看,科技成果的权属如何让渡,资产评估如何开展,财务记账如何处理,工商登记与国资管理的关系如何协调等,某一环节的操作不当,即可能产生办理程序延缓、办理效率降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