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2019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 - Unit4: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发表时间:2020-07-17 17:52:19    分享到: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科技成果转化是上海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关键环节,更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内在要求。
 

Unit4: 案例篇
 
高校院所创新体制机制
 
——确权前置,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
 
上海海事大学于2019年9月29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其第十七条规定:“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前提下,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允许学校和科研人员共有成果所有权,授予科研人员可转让的成果独占许可权。科研人员主要利用学校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学校通过内部规定或者与科研人员的约定,明确科技成果归属”,开始了科技成果权属三大探索与实践:
 
权属从纯粹的国有变成国家、个人混合所有
 
将先转化后确权(确的是股权)改变成先确权后转化(先确的是知识产权)
 
把奖励权变成专利权

上海海事大学确权前置模式
 
——三位一体,构建成果长效转化机制——
 
近年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制定完善“鼓励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条例”、“成果转化股权类收益管理和分配管理办法”、“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工作人员兼职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了“研发平台+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投融资平台”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体制机制改革与分配机制创新】“科改25条”发布以后,微系统所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分配机制的创新,即以研发团队为主,兼顾单位和转化管理人员的分配方式。对技术转让和使用许可方式取得的净收益,70%给团队(其中50%以现金方式给项目主要完成者和对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20%计入课题组横向自主经费),30%列入研究所成果转化运营基金;对在转化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管理人员,给予净收益10%的奖励。这一举措兼顾了微系统所与创新团队当前和长远的利益,以及科研、管理、转化等人员的不同贡献。
 
上海微系统所三位一体加速转化,合理分配长效激励
 
 
——医工协同,形成技术转移闭环生态——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搭建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形成了“以高价值专利为核心,向前覆盖专利挖掘与布局、向后延伸到转移转化”的规范体系。2019年根据“科改25条”修订了医院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可在成果转化净收入中提取10%,用于提升医院成果转化能力和激励参与的专业技术人员。设立技术转移专业岗位,为技术转移人才提供晋升通道,并在转化中确立了“项目跟踪制、分工合作制、分类标准制、专家研讨制”的服务保障机制。
 
【医工交叉平台与体系建设】九院通过交叉平台与体系建设,完善了从实验室科研成果的产生到知识产权保护,从概念验证到转化方式的落实,从生产应用到收益获得的全链条服务,多方协作,协同推进。近几年共转化专利41件,转化金额约1.32亿元。创新举措包括,设立支持知识产权申请的“科技成果孵化基金”和支持创新产品试制的“创客基金”;设立“3D打印滚雪球专项基金”、“医疗机器人专项基金”和“交叉研究基金”,助力医工交叉创新研究;建设涵盖九院科技创新相关专业和环节的临床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再生医学产品GMP车间、3D打印中心、动物实验中心等,从思想碰撞、专利布局、小样试制、动物实验、中试、检测、伦理辩护、临床试验到技术转移的全链条,形成闭环管理的生态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科技创新生态链
 

——双向转化,助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华东理工大学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共享”为特色、“许可”为主要形式的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实践与企业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新模式。近三年,该校技术许可项目超百项,合同总金额超8亿元,新建新型校企联合研发机构22家。
 
【正向转化链】高校研发形成科技成果,与企业、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技术开发、工程化应用等完成成果转化。华理在化工、材料、生工、信息、药学、机械等方面积累了一批先进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和专利许可转让等,向产业界转化。近年来,依托“单喷嘴冷壁式粉煤加压气化关键装备开发及应用”核心技术,联合中石化集团,统筹江浙沪皖四地科研能力、人才优势和产业资源,通过“上海研发制造、浙江工程设计、江苏示范运行、安徽落地生产”,改变了“淮南煤”无法工业化利用的历史。
 
【逆向转化链】企业将科技成果和创新思想向高校输入,与高校技术积累相结合进行后续开发。学校将具有“企业基因”的科技成果吸收,与“华理基因”的原创成果进行择优互补技术开发,培育“超级水稻”式的创新成果。上海凯赛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将其国际领先的生物基材料技术输入高校,学校整合化工、材料、生工学科对原始研发成果进行技术开发,形成可工程化的应用成果,打造知识与成果由企业向高校逆向流动的新格局。

          
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模式示意图
 
 
大企业和园区的开放式创新
 
 
——产学研协同推进大企业开放创新——
 
 
中国宝武“众创空间”——吴淞口创业园(Wesocool),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其定位是:依托大企业的产业优势和辐射能力,建设一个专业化众创空间,对内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潜力,对外吸引社会的创新资源;构筑宝武特色的“平台层-孵化层-应用层”三位一体的孵化体系和开放创新模式,打造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基于宝武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发布上百条集团内企业的创新需求,已有82项签订合同,合同金额8201万元。
 
宝武的智慧制造,需要一个成本低、可靠性高的特殊传感器;因士科技具有这项最新技术,但没有应用场景。在创业园开放式创新平台的支持下,因士科技与宝钢化工、宝信软件和宝钢研究院能环所等单位开展项目合作,使该单项技术成为工程化集成技术,并在宝钢化工实现了首台套应用。目前宝钢化工和因士科技已签署合作协议,向全行业进行推广,因士科技为此完成了PRE-A轮融资。
 
入驻创业园的贺力液压机电有限公司的节能技术通过平台对接了宝钢加热炉的节能需求,创新成果开发者与宝武的技术人员共同解决科技成果在具体应用领域的工程化问题。节能技术首次应用于一台加热炉,创造价值(节约)1000多万元;目前正在陆续推广至宝钢的10多个加热炉,并有望复制到全国的大型钢铁企业。
 
                                              
 
宝武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
 
 
——Innospace,服务大企业创新发展——
 
 
InnoSpace隶属于上海创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是专注于早期项目投资孵化和大企业产业创新的创业社区,旗下包括创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创新院、创投社和天使投资。
 
2015年开始,InnoSpace引入大企业协同制造创新模式,帮助大企业实现高效转型和模式升级。一方面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重组其内部开放创新的生态;另一方面引入外部创新资源,提供大企业对外开放创新的运作支持。主要有三种模式:
 
利用大企业品牌效应,搭建发布平台,形成“产业需求发布-外部团队投递方案-双方合作-解决大企业自身技术难题”的路径模式;
 
通过项目数据选送、精选项目路演、创新大赛遴选等方式向大企业推送优质项目,最终形成大企业投资创新项目开发,或大企业和创新团队合作开发的路径模式;
 
Innospace与大企业共建创新中心,将大企业、创业团队及社会相关资源整合起来,创造新的产业方向和产业机会。
 

Innospace生态
 
 
市场化机构打造特色专业化服务
 
 
——容智:创建“四维空间”模式——
 
 
上海容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聚焦医院、核电、大飞机、建工等细分领域服务需求,建立以企业开放式需求为导向、全球技术搜索能力为助力、技术匹配综合服务为载体,成果回落需求端为目标的“国际化、闭环式”成果转移转化运营体系——“四维空间”服务模式。2019年,为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上海能源与高端装备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以技术需求为核心点,以产业设备为储备,以产业技术能级提升为目标,打造立足上海、辐射国际的开放式双向成果转化平台。
 
【第一维】通过机制引导,释放企业研发需求,形成需求端的开放式创新源头;
 
【第二维】通过团队多年来积累的技术搜索和分析能力,面向国内外开展技术搜索和情报搜索,精准定位技术;
 
【第三维】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形成有效技术匹配,建立IP保护网;
 
【第四维】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以个性化服务为原则,通过商业模式策划和资源匹配,将技术引入需求端,实现成果落地。

容·知识产权基于开放式创新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
 
——湾谷:推行技术转移全方位服务——
 
上海湾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为企业提供以知识产权服务为轴心、从企业创新研发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系列服务,为企业提供科技情报、知识产权托管运营、技术转移、金融对接、法律服务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经过3年探索,湾谷在技术转移领域实现了多项模式创新。
 
【“研-选-投-控”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研-基于知识产权的行业分析和研究、选-基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投-疏通企业投融资渠道、控-科技合作流程管控”。该模式用于上海奇想青晨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拓涂料和油漆市场,取得良好成效。
 
【“企业技术转移决策三步法”的情报服务模式】设计了五款针对性强的情报服务产品。

“企业技术转移决策三步法”服务模式
 
【“铁三角”式的技术转移服务团队构成模式】

湾谷铁三角技术转移团队模式
 
——盛知华:致力高价值专利挖掘——
 
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是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科院”)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基础上组建,专业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成果转移咨询服务。盛知华核心优势在于对发明和专利进行早期培育和全过程管理,以提高专利的保护质量和商业价值为重心,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化的推广营销和许可转让,在许可转让价格和合同谈判时保护专利和技术拥有人的利益,规避潜在风险。
 
【服务模式】通过发明评估、专利价值培育、专利质量管理、技术熟化增值、全球范围精准化推介、协调受让方内部评估、交易估值定价、合同谈判与合同履行监督等“八步法”为客户服务。
 
【交易近况】盛知华至今已主导完成了约30项技术转移交易,总合同金额超过20亿元。2019年,最新完成的成果转化案例许可合同金额高达8.28亿元,该案例是将一项早期抗体药物平台发明的部分专利使用权许可给一家中国医疗科技公司。

盛知华成果转化服务生态链
 
 
新模式、新载体驱动跨境技术交易
 
 
——波士顿企业园:开拓境外孵化新路径——
 
 
上海创新中心波士顿(上海波士顿企业园),在上海市和美国马塞诸塞州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启动,由中美合资公司负责管理运营(中方持有49%股份,美方持有51%股份)。
 
【“1+4+4+N”建设模式】具体包括“1个实体园区物理空间载体的购置与装修,4大中美服务交流功能平台的搭建与运行,4大重点产业领域创新中心的打造与交流,以及根据政策环境需要适时开展N项中美间科技领域对话与合作”。基于此,累计导入超过33个美国一流研究机构和创新中心;推动并促成47个美国企业和机构与中国企业展开创新技术和项目合作,促成投资总金额超过1600万美金;带来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累计超过152个,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医疗设备、新能源及环保技术等领域;在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方面,建立创新顶尖人才资源库,包括18位诺贝尔奖获奖者、57位著名教授和超过65位创新企业和机构领导。
 
【建设美国技术交易平台】2019年,园区在美国各级政府支持下,与美国创新界、企业界和投资界携手合作,全力打造美国国际技术交易所。该交易所将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全面对接,加速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枢纽。美国国际技术交易所已与26个美国各大联邦实验室和美国顶尖大学的技术转移中心及美国各个产业领域的220多家企业达成合作,目前已汇集超过520项科技研发成果和专利。
 
                                      
波士顿产业园四大产业中心四大功能平台
 
——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布局国际技术转移渠道——
 
上海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协会聚焦半导体照明及相关领域,积极布局海外国际技术转移渠道。在拉脱维亚里加(辐射中西欧)、捷克布拉格(辐射东欧)、中国上海(辐射亚洲)设立了“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展示中心和办事处,每年组织企业走出去,赴“一带一路”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展会,开展技术合作交流与技术转移相关工作。
 
2019年,协会成功为善研光电(上海)有限公司定制了海外设厂方案,提供了技术需求对接服务;经过多轮磋商与会谈,确定与沙特阿拉伯国际投资方Integrated Lighting Co.Ltd.合作在利雅得设立工厂;12月,与外方负责人Abdulrahman Khadija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外方提供场地、资金,占股60%,中方提供研发团队、技术许可、技术支持、生产技术指导,占股40%,重点面向公共照明、景观照明、商业照明等领域,填补了当地LED制造业的空白,正式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500万人民币。未来协会计划以该合作模式为蓝本,以利雅得为支点,进一步辐射中东诸国。

上海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协会技术转移模式
 
 
 
2019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
Unit1:国际科技成果转化趋势
Unit2: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实践
Unit3: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数据
 
资料来源:《2019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